「五窮、六絶、七翻身」策略是否可行?
- MarketFF
- May 5, 2023
- 2 min read
不經不覺,下星期已踏入2023年5月份,亦是進入傳統表現較弱的月份。香港投資者有一句流傳已久的「順口黃」,就是「五窮、六絶、七翻身」,意指每年恒指於5月和6月表現較差,但到7月時便會出現反彈(翻身)。從歷史角度看,表現是否如此呢?
從過去約20年恒生指數的按月變化,可見5月和6月的平均表現分別為-0.9%和+0.1%,下跌比例為65.2%和39.1%,前者更是下跌比例最大的月份;反映這兩個月恒指的走勢稍為偏弱。至於七月份的情況則更加明顯,7月份恒指的平均升幅則達1.9%,是表現次佳的月份,上升比例則達65.2%,排名第三,僅次於4月份和10月份。換言之,從過去20年恒指周期表現來看,可能有一定的跟據。
那麼,「五窮、六絶、七翻身」的投資策略,即五、六月沽空恒指,七月做恒指好倉,又是否湊效呢?
筆者按此策略進行了回溯測試(backtest),可見過去20年測試的複合年均增長率(CAGR%)為1.5%,表現不算很高,但考慮到入市時間只有3個月,表現尚算不俗。而且較全期買入後持有(Buy & Hold )策略的CAGR%只有1%更佳。此外,這策略的贏面(winning percentage)為59.6%,表現不過不失。以10萬元投資,這策略可累積至14萬元,較買入後持有策略(B&H)的12.6萬為高。不過,須留意的是,這策略是沒有加入止蝕機制,故此,這策略的最大回撤(maximum drawdown)達23.7%;不過,相對B&H的最大回撤達62.9,這策略的回撤情況不算嚴重。。
最後,要留意的是,以上測試是按過去20年測試結果得出的綜合平均表現,今年是否可以同樣錄得正回報,還有多方面其它因素須配合和留意。
圖1:

圖2:過去20年「五窮、六絶、七翻身」策略回溯測試表現

Komentarz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