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2增速減慢對後市啟示
- MarketFF
- Jun 12, 2021
- 2 min read
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,多國央行的貨幣政策,便十分依重量化寬鬆(QE)的手段;亦因為這原故,四大央行(中、美、日和歐洲)合併資產規模自始便水漲船高。由2009年初的約10萬億美元,輾轉攀升至接近30萬億美元的歷史高位,意味央行期間在市場釋出海量的流動性/資金。在海量資金追逐少量資產下,資產價格(包括股市和樓市)自然會水漲船高。
故此,自2009年至今,不難發現環球股市總市值的變化,跟央行資產規模一直呈亦步亦趨(圖1)。目前全球股市總市值規模,已由2009年初的不足30萬億美元,飆升至最近高見約116萬億美元。換言之,央行量寬(即央行資產規模上升),股市整體表現便呈上漲趨勢;反之亦然。
不過,從近期經濟表現角度看,很多國家近月來都已回復不俗的增長(當然受到疫情反覆影響,令往後表現能否維持強勢增長存在不確定性)。因此,目前開始有人質疑,央行是否還要利用如此寬鬆貨幣政策繼續刺激經濟,尤其通脹正不斷升溫。
或許因為這原故,個別央行近期有準備(或放風)減慢放水的跡象。例如,近期日本央行便停止買入ETF,其資產規模亦沒有再進一步攀升、甚至呈回軟的趨勢。
事實上,從剛才提及的四大央行,其M2貨幣增長經過去年飆升後,近月來的增速亦同樣開始減慢(圖2);當然,這趨勢某程度與基數效應有關;不過,若然央行當真落實減慢買債規模、甚至開始退市/收水,令M2貨幣增長持續減慢,可以預見股市的回調壓力將不輕。
值得一提的是,多年來香港M2貨幣增長與恒生指數變化大致呈亦步亦趨,關連系數約為0.56。故此,本港M2增速若然因為環球主要央行(尤其聯儲局)收水而持續減慢,料會對恒指走勢帶來不輕的壓力(圖3)。
圖1:

圖2:

圖3:
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