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可留意金融狀況指數及MOVE指數變化

  • Writer: MarketFF
    MarketFF
  • Mar 19, 2023
  • 2 min read

過去一星期,金融市場風聲鶴唳;美國矽谷銀行、以至隨後瑞信等事件,令金融市場表現異常波動;不少分析甚至擔憂將爆發類似2008年雷曼(Lehman Brothers)級別的金融危機。不過,美國或歐洲金融監管機構也不是省油的燈,有2008年金融海嘯前車之鑑,又豈會任由危機不斷擴大和惡化呢?過去一周,金融監管機構等執行了多項挽救措施,包括:保障存戶可提取所有存款、推出「銀行定期融資計劃」(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;BTFP)和放寬貼現窗條款,以至促成銀行併購或提供資金援手等等。經過一輪的拯救行動後,市場恐慌情緒似乎暫時穩住下來。問題是,當前的金融震盪是否就此告一段落呢?作為散戶投資者,有何指標值得留意,作為監察事態發展有否惡化呢?


債市波幅指數(Move Index)及彭博編制的金融狀況指數(Bloomberg Financial Conditions Index)相信是其中兩項值得關注的指標。要留意的,是次銀行倒閉事件,某程度沿於銀行存款流失,產生流動性問題所致。故此,由市場利率息差等指標編制而成的金融狀況指數,便可以較有效地反映流動性緊張情況是否惡化中。從附圖可見,矽谷銀行出事後,彭博美國金融狀況指數顯著抽升,反映市場流動性持續惡化中。不過,經過近日聯儲局等推出多項紓緩措施後,金融狀況指數己由高位有所回落,惟現水平仍屬處於相對偏高位置(圖1;註:金融狀況指數為逆向座標,負數值愈大,代表市場流動性愈緊張;反之前然)。


此外,彭博金融狀況指數亦與債市波幅指數有甚高密切關係;自2008年至今,兩者的關連系數高達-0.8甚高水平。故此,後市發展亦可以留意Move指數的變化。早前因應銀行倒閉危機,這波幅指數已飆升至2009年金融風暴以來的高位,反映債市的恐慌程度亦異常巨大。跟彭博美國金融狀況指數相若,Move指數近日都出現高位回落情況,惟現水平仍屬高,宜留意往後的發展。無論如何,若然這兩指數維持現偏高水平,甚至再度惡化,便意味危機尚未確認得以解除,甚至有再度轉差的風險。


最後,投資者亦可以留意彭博歐洲金融狀況指數的變化(圖2),因為瑞信事件似乎仍在惡化中。若然情況無法得到改善,美國金融機構亦難以獨善其身。


圖1:MOVE指數早前攀升至多年高位

ree

圖2:歐羅區金融狀況指數跌穿2011年歐債危機時水平

ree





Comments


©2018 by AAflows

  • Facebook - Grey Circle
  • Twitter - Grey Circle
  • G+ - Grey Circle
  • YouTube - Grey Circle
  • Pinterest - Grey Circle
  • Instagram - Grey Circle
bottom of page